【链得得独家】性能、监管和资产“三座大山”,谁在狙击狂奔的DeFi生态?
摘要: DeFi所描绘的全新金融场景极度诱人,牛刀小试便搅动DApp市场。但技术瓶颈、市场门槛、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仍横亘眼前。
金融,始终被认为是区块链最佳的应用场景。一方面,区块链逐步改造现有金融体系,在银行、保险等场景纷纷落地;另一方面,区块链也正在试图重塑金融行业,稳定币、去中心化借贷以及去中心化交易所纷纷涌现,Brendan(dharma创始人)提出的DeFi似乎正成为区块链+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技术难题、用户门槛、政策监管等诸多问题又一次横亘在开发者和用户面前,DeFi所试图构建的彻底、全球化、分布式金融市场真的能够实现吗?
巨鲸横出,DeFi市场一触即发
2018 年 8 月, Dharma Labs 联合创始人和首席运营官 Brendan Forster 一篇《Announcing De.Fi,A Community for Decentralized Finance Platforms》宣告了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分布式金融或开放式金融)的诞生。
他在文中定义了DeFi概念的边界:采用区块链技术,服务于金融业,代码开源,有一定规模的开发人员群体。此后,从业者们给与了DeFi更大的空间,除却基于区块链网络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金融行业的开源项目都被涵盖进DeFi当中。
究竟DeFi涵盖哪些内容?目前业界尚无明确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DeFi正在掀起区块链+金融行业的燎原之火。
今年以来,DeFi相关项目格外耀眼,一面是因为不同于中心化场景的金融玩法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另一面则是该类项目产生的巨量资金流动。截止目前DeFi市场大致可分为借贷、稳定币、交易所、衍生品、支付工具等多个类别,且涨势凶猛。
据DApptotal数据显示,截止5月30日晚间23:30分,DeFi类项目的锁仓总值超12.1亿美元,7日涨幅19.73%,其中MakerDAO锁仓总值达4.43亿美元,占比36.57%;EOSREX锁仓总值达6.15亿美元,占比50.89%。相较于其他类DApp的资金流动情况,DeFi无疑是一个诱人的战场。
随着5月份币价迎来一波高潮,DeFi同样迎来一波爆发,锁仓总值一度从4亿美元飙升至超12亿美元。头部项目更是战绩突出。据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2018 年 1 月至今,MakerDAO价格从480美元上涨至770美元附近,市值排名更是一度进入前20 名,市值增幅远超主流通证。
技术瓶颈、市场门槛,DeFi发展前路漫漫
DeFi试图通过去中心化网络、智能合约构建一个全球化、无需信任中介的金融市场,用户自己管理私钥,并授权给智能合约完成各种金融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资产被中心化机构挪用、盗取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则又提高交易数据透明度,确保交易的不可逆并一定程度抵制审查。
可以说,DeFi的本质就是智能合约的交互,通过智能合约去满足各种各样的交易需求和交易场景。如MakerDAO建立的是一个基于以太坊以加密资产为抵押的分布式借贷协议;EOSREX则是建立在EOS主网上租赁CPU和EOS资源的平台。
那么,它也势必受到所处公链的性能制约。DeFi可以从产品设计中接近甚至超越中心化金融服务的体验,但却不得不面对底层区块链的并发扩容问题。
据链得得此前了解,当前业界已经围绕着扩容进行诸多尝试,先后提出侧链、子链、闪电网络、DAG、分片、状态通道等诸多扩容方案,其中又以分片技术最受市场认可,原力协议联合创始人&CEO Allen An曾在分享中指出,未来可以考虑利用分片技术在以太坊上专门为DeFi服务做一个分区,具体到DeFi领域的各个细分方向,最终在一个安全性可控的范围内,尽量保证同样服务的人群能够在同一个分片内完成链上操作,兼顾好安全和效率。而这也是分片技术的核心思想:分而存之,分而治之。
除却分片技术,金融的独特属性也使得DeFi有了更多扩容选择。以celer为首的技术项目,针对DeFi场景引进状态通道技术,让高频交易在链下进行,最终结果放到链上。换句话说,重要的大额交易可以在主链上进行,保证安全,而小额支付在状态通道或者侧链完成,这无疑也将降低网络拥堵的可能,提高整个运行效率。
相对于当前市场规模和交易需求而言,当前速度仍是绰绰有余,DeFi面临的更大瓶颈实际是资产匮乏。MakerDAO中国区负责人潘超在分享中直指当前DeFi资产类型的匮乏: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没有很好的数字资产同时具有强去中心化和高流动性。
与此同时,受限于区块链生态中的不可控因素以及安全性、合规性等诸多问题,传统资金始终对DeFi市场敬而远之。这就意味着DeFi市场或长期处在资产类型贫乏的困境中,最终影响资产流动性,成为DeFi市场扩张的阻碍。
用户门槛同样面临挑战。据DAppTotal数据显示,截止5月30日,DeFi类项目中最高7日日活仅5000余人次,平均日活尚不足1000。DDEX市场公关负责人代世超在回答链得得提问时表示,“DeFi同时下放了自主管理资产的权利和义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来到密码世界,支配这样的权利。”玩家稀少,用户门槛过高,也在间接影响着DeFi的发展。
主动拥抱or被动适应,DeFi监管如何解决?
相比较技术、市场、用户等等诸多问题,监管仍是DeFi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传统金融场景当中,信用体系仍是以实名制为基础,通过第三方信任中介(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用中心化的法律与规定,保护参与方的权益以及公平市场竞争。
但在DeFi场景当中,参与者通过智能合约进行交易,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业务的干扰,减少了人性作恶的可能性——这也催生出新问题:链上身份与现实身份脱钩,监管难以触及,更难以提防作恶风险。
我们可以理解为:DeFi产品形态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属地监管,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上,任何智能合约/协议都没有了属地概念,也就更难以寻找对应的监管机构。
让监管主动适应DeFi这一新物种?恐怕并非明智之举。抛开监管思维、监管科技发展的滞后性不言,各国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的接受差异都必将影响DeFi市场的全球性拓展。
以我国政策为例,司法并未否认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作为资产存在,链法律师向链得得表示,“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并未禁止比特币的生产、持有和合法流转”;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在中心化金融尚未普及所有用户时候,强监管下的DeFi也更难触及用户。美国政策虽然相对开放,但是SEC监管依旧严苛。稳定币作为DeFi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直面监管压力:最大的稳定币Tether一直受到SEC的严格审查;2018年底,稳定币项目之一Basi更是因为SEC证券法规的豁免而在去年年底宣布关闭业务,并将资金退还给投资人。
长期而言,DeFi主动拥抱监管方为上策。原力协议联合创始人&CEO Allen An就曾指出,头部项目可以通过技术、流程设计等方法,与监管部门合作,开放审查权限,保证自身业务的合规化、阳光化运作。
DeFi所描绘的全新金融场景极度诱人,牛刀小试便搅动了DApp市场,但是技术瓶颈、市场门槛、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仍横亘眼前,DeFi是否能够迅速进入现行金融投资品体系的疆土?值得继续观察。
可浪潮既已掀起,便再不会轻轻落下。(本文独家首发链得得App,作者/阿常)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