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简析:加密资产监管趋严,区块链项目回归本真是王道
摘要: 简析《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加密资产监管趋严,区块链与通证经济拥抱监管,回归本真,赋能主流经济,回归实体经济才是王道!
自进入2018年以来,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2018年11月2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下称《报告》),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其中列了《专题十二 加密资产相关领域风险及防范》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和统领全局的高度对加密资产相关领域进行论述,该专题阐明了监管层对于区块链及加密资产的定义,对加密资产分四部分进行了阐述:加密资产相关领域发展概况、加密资产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监管动向和政策建议。
该报告客观地将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资产进行了定义和区分,同时也清楚地指出了当前加密资产发展中的严重问题和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表明了监管的决心和监管的政策建议。杰夫在下文中对《报告》的内容做些简析,希望在理清自己的条理的同时能帮助到大家。
1、报告明确定义区块链、加密资产与1CO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数据库技术,以区块信息的形式记录所有交易信息,新信息的区块通过计算过程实现交易验证,会被附在现有区块之后形成链条。
加密资产是一种民间金融资产,其价值主要基于密码学及分布式记账等技术。加密资产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
加密资产中具有支付功能的部分,有时被部分人士称为“加密货币”,或“虚拟货币”“民间数字货币”。
ICO通常指区块链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发行自行创设的数字代币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加密资产的行为,因其形式类似于首次公开发行(IPO)而得名。
监管层对于区块链的定义是非常之科学,把握的很是精准,区块链就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数据库技术,和有向无环图一样也是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同样具有技术价值。对于加密资产的名称也是非常准确的,既界定了圈内俗称的“数字货币”为一种资产,又明确了其不是货币。指出加密资产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但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具有这两个属性才能称得上货币。
对于ICO,监管层是非常清楚其方式与发心的,清楚定义了ICO就是一种筹集资金的行为,只不过就是筹集的事比特币和以太币而已。
2、报告对于区块链技术发展做出的肯定表述
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记账技术迅猛发展。
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发展侧面反映了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
真正致力于创新的区块链初创企业在行业泡沫下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合理支持,阻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央行金融稳定局对于加密资产的ICO和区块链技术是分得非常之清楚的,并没有因为ICO的乱象将区块链技术一同否定,结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区块链产业园区及相应的政策性支持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认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迅猛,监管层是大力支持的;区块链的兴起也是政府及百姓乐见的;但ICO的乱象促生了行业泡沫,影响了真正致力于创新的区块链企业的融资,阻碍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也看到从央行金融稳定局的角度来说,接下来为正规及致力于落地的区块链项目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将会提上监管层和资本市场的议事日程上来。
3、报告对于当前加密资产乱象的明确阐述
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发展侧面反映了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但无序发展导致整个市场投机色彩浓厚,给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带来便利,欺诈发行、庄家控盘等问题频出,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需引起警惕。
行业无序发展,投机色彩浓厚。加密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加之前期监管的缺失,导致加密资产市场秩序混乱,并加重了区块链行业的投机色彩。加密资产相关的投机炒作盛行,价格暴涨暴跌,风险快速聚集,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市场秩序带来逆向选择问题,扭曲了激励机制,使创业企业热衷于快速融资而无心创新,真正致力于创新的区块链初创企业在行业泡沫下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合理支持,阻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此外,行业内的技术应用较少专注于实体经济领域,没有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激发了资金脱实向虚。
投资者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在发行方面,ICO融资主体鱼龙混杂,各类ICO项目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信息披露普遍缺失,部分项目没有实体项目支撑、白皮书造假,“山寨币”“空气币”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发起人卷款跑路等事件,融资运作涉嫌非法发行证券、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投资者面临欺诈发行、标的资产不实、发行方经营失败等多重风险。在交易方面,加密资产交易场所面向公众采用电子撮合、集中竞价模式组织投机交易,价格波动远高于传统金融产品,且不存在涨跌幅和交易时间限制,市场风险高企。部分加密资产集中度高、流动性不足,存在炒作、庄家控盘等问题。
易被违法犯罪活动利用。部分机构和个人假借加密资产概念,以“区块链创新”为噱头,直接从事非法集、非法证券、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迷惑民众跟风参与。此外,加密资产及其交易的匿名性造成大量资金和加密资产的来源和投向不明,为洗钱、非法交易、恐怖融资及逃避资本管制和国际制裁提供了便利,损害了相关执法行动的有效性,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2017年5月,勒索病毒“WannaCry”造成至少150多个国家的20多万台设备受到影响,该病毒要求用户使用比特币支付赎金,以规避追查。
通过对《加密资产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研读,杰夫看到监管层对于当前的形势的洞察:
a)界定了之前的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前期监管缺失”。充分表明了所谓的币圈的去主权监管的去中心化及代替主权法币的想法是痴人说梦,同时现状也表明了这些所谓的去中心化信仰多是被不良项目方为了收割投资者做的精巧设计;
b)拥抱监管区块链才有出路。报告也清楚的表述了监管层看到了加密资产及其交易的匿名性被违法犯罪活动所利用,损害了执法行动的有效性,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危害。由此杰夫解读就是将来区块链项目加密资产均会强调KYC(know your customer)和AML(Anti-Money Laundering),杜绝加密资产被特殊目的人群所利用,由此将区块链技术带入歧途,沦为一小群罪犯的玩物;
c)报告表明了监管层对于币圈的所有收割投资者的伎俩掌握得非常之清楚。代币发行前的舞弊、发行时的变相1CO和发行后的拉盘收割、携款跑路及主体迁移海外躲避监管等等手段及技术处理,均不算“瞒天过海”的妙计,全部都是暴露在监管层的视线范围内的。某种意义上,监管层没有铁腕根除就是一种沙盒监管。
d)报告强调了加密资产行业无序发展,投机色彩浓厚,带来的后果就是带来逆向选择问题,扭曲激励机制,使创业企业热衷于快速融资而无心创新,技术应用较少专注于实体经济领域,没有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激发了资金脱实向虚。由此可以看到监管层对于区块链行业的引导方向就是要落地生态,要赋能主流实体经济(圈内人不要再将主流经济称之为传统经济了),要求区块链技术要脱虚入实,重回主流社会。
e)报告单独提出了投资者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此处的表述说明了不良项目方的所有收割伎俩均在监管层的监控下,同时在告诫项目方如果希望健康发展的话就一定别把投资者当韭菜,一定要合规合法维护好投资自己项目的投资者应享有的权益。监管层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处置相关的不良项目方的,没有法外之地,切勿存有幻想。
4、报告关于监管的表述
当前的国内国际监管动向:
a)国内的监管动向为:持续警示比特币风险;对加密资产交易平台开展检查;清理整顿代币发行融资及交易平台;
b)国际的监管动向表述为:总体而言,各主要经济体对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监管态度存在差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对潜在风险均予以高度关注和持续揭示,随着加密资产规模、影响和风险的扩大,监管政策相应呈收紧趋势。
央行金融稳定局对于加密资产的政策建议,报告指出:
a)强调了监管层清楚掌握了变相ICO的玩法,“出海”运营的伎俩:
b)报告忙去了防范先行的原则,做到未雨绸缪,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c)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清理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d)加强国内监管协调,部门协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落实功能监管要求;
e)持续做好投资者保护和宣传教育,明确揭示风险,强调风险自担;
f)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
5、总结
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单独成篇单独成专题对加密资产进行专门表述,2018年是第一次,开历史先河了,将来会持续下去,随着加密资产的发展也会越来越重地笔墨去表述之。由此表明了,监管层对于加密资产的重视,监管层已经厘清了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的相对复杂的关系,找到了确实可行有效的监管办法。对于影响国家金融稳定的项目和团体,监管层将绝不姑息。
区块链DNA君给到的理解是:
a)国家监管层的监管将持续高压,继续多部门协同严打违法违规,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事前预防加与警示。幻想短期内监管将放松的项目方,区块链DNA君奉劝这些项目方还是脚踏实地的去搞好技术开发和项目运维,放下侥幸心理。
b)国家认同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在合规的条件下也允许通证经济系统的探索。但重点是两者都必须建立在回归实体经济、赋能主流经济的基础上。唯有落地实际的生态才是王道,切勿追求无谓的去主权去中心化;
c)区块链技术与通证经济均需拥抱政府监管,只有给token去货币属性才有发展,才能稳定社会金融秩序。相关项目还在以强匿名性为噱头的,收起噱头,老实地扎实地落实项目的KYC和AML措施;
最后,提示各位投资者,尤其是进入投资者,加密资产领域目前尚属早期,风险极大,挑选项目一定投资一定要睁大双眼明辨是非,风险自担。
(作者:杰夫,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拥抱监管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