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回顾全球区块链标准化之路
摘要: 在区块链国际标准化进程之下,中国在技术上自然不能受制于人,以前其他领域在标准化方面吃过的亏,在区块链时代要避免重演。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似乎相信区块链将会改进金融行业,但是这种技术的使用案例已经扩展到银行和支付行业之外,许多有待区块链挖掘的领域和行业均存在发展潜力。区块链国际标准可以帮助促进全球不同行业的发展。
然而,建立这些准则将需要大量的国际合作。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已将区块链标准化提上议事日程,开展了组织建设、标准预研等一系列工作,并初步取得了一定进展。
下面简单回顾一下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块链和分布式分类帐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 / TC 307)的成立时间线:
作者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5月,ISO/TC 307已有35个积极成员(P成员),12个观察成员(O成员),成立了4个工作组(基础工作组,安全、隐私和身份认证工作组,智能合约及其应用工作组,治理工作组)和2个研究组(用例研究组和互操作研究组)。
在TC 307的第一次会议上,委员会通过组建五个关键的发展研究小组为建立标准奠定了基础:(1)参考架构,(2)分类和本体,(3)用例,(4)安全和隐私,( 5)身份和智能合约。
在第二次会议上,TC 307启动了”区块链及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标准,以及”区块链及分布式账本技术——分类学及本体论”技术规格等新工作项投票;而在第三次会议讨论了正在制定的8项国际标准的最新进展和工作计划,多个领域中的新工作提议,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建立联络关系等事宜。
而在第三次会议上还决定成立召集人协调工作组(Convenors Coordination Group),启动或推动治理指南、互操作相关的发现问题等新工作项目,以及推动与ISO/IEC SC27等多个组织建立联络关系或成立联合工作组。
在区块链国际标准化进程之下,中国在技术上自然不能受制于人,以前其他领域在标准化方面吃过的亏,在区块链时代要避免重演。
经过梳理,中国区块链的标准化之路如下图所示: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完成有关区块链术语和概念、参考架构(Reference architecture)、分类和本体(Taxonomy and Ontology)等8项国际标准立项。在已立项的8项国际标准中,中国分别承担了分类和本体的编辑,还担任了参考架构的联合编辑职务。
ISO未必能充分解决特定地区的痛点
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较早期的发展阶段,这也就造成了时下全球范围内各类组织机构和监管方对区块链技术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反映到现实来看,不同区块链公司使用各自不同的区块链,同时各银行或银行联盟使用不同的区块链用于不同的用途。
日本经济产业省有关负责人就曾在2017年公开表示: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立的区块链评估模式,对日本区块链标准是不充分的,这是由于区块链独特的结构(多节点之间的共识)造成的。
2017年3月底,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一份文件,列出了区块链系统的评估标准。该文件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商务信息政策局的信息经济司制定,题为《区块链系统评估方法版本1.0》。翻查该文件发现,日本区块链标准评估方法包括32个指标。这些指标与区块链技术特点紧密相关。评估指标包括:可扩展性、可以执行、可靠性、生产能力、节点数量、性能效率和互用性等。区块链平台也将按公有链和私有链区分,并且基于联盟的区块链平台,例如Ripple和Hyperledger Fabric也将被分类。
标准化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就进行标准化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行业先行者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各界的观察研究。标准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早敲定标准,往往会扼杀创新;而不进行标准化,又难以整合最强大脑们来打通渠道、搭建平台、构筑环境。
据作者观察,近年来区块链在中国受到资本、应用、技术等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直到2018年才可谓进入区块链认知在中国爆发的一年,而新生事物的早期发展阶段又总是缺失标准和规范的。鉴于目前区块链呈自由式分散发展状,这就导致了产业链里各方贡献的质量良莠不齐,也难以得到全球协调统一的发展。自16年来国际对区块链ISO标准化的努力,而中国又在当中抓住先机获得了一些主动权,将能有助于有效引导国内区块链健康发展。
标准化之下,区块链加速监管科技发展
由于区块链技术可以低成本地解决信任问题,适用于金融等领域的监管,监管当局目前已经在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等领域推动落地应用。随着国家继续推动区块链标准化进程,监管当局将能加速得到一致的区块链技术理解,可以预见的是,监管科技领域的应用将加速落地,监管层对区块链的监管阶段将从过去的“包容式的监管”以及现在的“强监管”走向未来的“利用监管科技加强监管力度”。
在此,作者特别提醒币圈一些依然扛着“区块链”这面大旗在继续裸泳的玩家们,潮水即将退去!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